近日,“共享单车自动落锁致人受伤”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共享单车安全使用话题再度成为公众热议焦点。共享单车是否具备自动落锁功能?实际运营中存在哪些安全隐患?骑行者该如何规范操作防范风险?事故发生后又该如何有效取证维权?针对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与律师,从技术机制和法律维权两方面进行解读。
业内分析
或与违规超量投放有关
据业内人士介绍,早期的共享单车多采用机械锁(如马蹄锁),需用户手动上锁,并不具备自动落锁机制。目前,主流车型普遍搭载电子锁(又称分体锁),用户结束骑行时若忘记还车,可通过手机App操作实现“远程落锁”。
对于“骑行中自动落锁”的说法,该业内人士表示,从技术设计角度而言,车辆处于运动状态时,系统会自动屏蔽锁车指令,正常情况下骑行中落锁的可能性极低。进一步分析异常落锁情况的成因,或与部分企业违规超量投放有关。媒体公开报道中,有城市在共享单车专项整治行动期间,通过大规模扫码抽查发现,有企业存在严重的“一码多车”(即一个二维码对应两辆共享单车,通常又称“套牌车”)及违规超量投放的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一般情况下,“套牌车”投放位置相距较远(如跨区投放),借助蓝牙定位,同时启用导致锁车的概率极低。但若企业运维管理不到位,加上车辆流动导致两辆车距离过近时,蓝牙识别就可能出现偏差,进而在错误时机触发落锁,形成安全隐患。
他强调,真正由技术设计缺陷导致的“自动落锁”事件基本不存在,多数问题与用户操作不当、车辆维护不及时或企业管理漏洞有关。呼吁企业严格遵守政府总量调控与车辆登记要求,杜绝违规超量投放和“一码多车”行为,从源头上保障用车安全。
针对骑行者,这位业内人士提出建议:骑行前认真检查车况,重点查看轮胎、刹车、车把手等关键部件;骑行中避免单手操控或使用手机等危险行为;尽量选择外观较新、无明显故障的车辆;结束骑行后及时锁车,不建议完全依赖远程操作或系统超时锁车。
上路实测
三种状态考验三款单车
记者对路面上主流的三家企业的共享单车展开还车功能实测,结果显示不同品牌在车辆移动状态下的还车限制存在差异。
在正常骑行场景中,记者尝试点击还车按钮,三款共享单车均弹出类似“系统检测车辆仍在移动中,请在车辆静止后重新还车”的提示,无法完成锁车操作。
随后,记者以稍快速度推行车辆并再次触发还车指令,三款单车给出的提示虽然有细微区别,但均无法锁车。
而当车辆处于慢速推行状态时,差异开始显现:两个品牌的单车仍会提示“车辆移动中,需静止还车”,延续此前的安全限制逻辑;另一个品牌的单车则未触发提示,可直接完成锁车。
律师说法
骑行者证据保全很重要
泰和泰(上海)律师事务所陈琼珂律师指出,共享单车企业在处理安全事故时,应在第一时间主动公开相关技术细节,例如锁车的触发条件、系统故障的排查流程等;必要时,可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涉事车辆进行全面检测,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以有效消除公众疑虑。
骑行者在骑行中由车辆异常落锁导致受伤时,应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立即做好现场证据保全工作,包括拍摄车辆状态、锁具形态和周围环境的照片或视频,并及时向运营商反馈和报警。同时,应妥善保存订单记录、与平台沟通内容等相关资料。若事发地点有公共监控,应尽快申请调取。
从法律角度看,共享单车企业与用户之间构成服务合同关系,企业有责任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用车服务。用户也需尽到基本的注意义务,如在用车前检查车辆状况、遵守交通规则等。双方应共同维护出行安全。
共享单车在提供便捷出行方式的同时,也需要企业、用户及社会各方共同守护其安全使用环境。技术规范、有效管理和法律保障,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