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贤良宰相魏征传
魏征传
魏征,是巨鹿这个地方的人,具体来说也就是现在的河北人,从小就没有父母,家庭贫困至极,但是非常热爱读书,在隋朝末年的时候,他被聘用为元帅府的参军,掌管着一些历史书籍。
魏征雕像
魏征,唐高祖在位是即当官,后来又经历了李密和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怀有一颗爱才之心,看出了魏征特别的地方,就把魏征聘用为谏官,也就是关于朝廷上的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去咨询魏征的想法,于是才会有了魏征的忠臣和直谏,在历史上广为传颂。魏征认为,打天下应该顺着老百姓的心,也就是不违背天道,他认为只要顺应了当时的环境和形势,然后根据老百姓的想法去做,就一定能够把整个国家管理好。所谓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并且,在提出建议的的时候,他一再建议,治理天下与国家,必须时刻保持着谨慎清醒的头脑,不能对个人的欲望有一丝一毫的放纵,不能想什么就去做什么。当然做到这一点,其实是非常难的。
魏征在文学上的贡献也十分卓著‘。他说如果想要树生长,那就一定要让他的根长得坚固,如果想要水流得更远,那就要一定要把它的源头给疏通好,在深层次上,如果想要让国家安定,那么就一定要积累人气、保持基本的道德,才能去治理整个天下;他认为在舒服中随时要想到危险,用勤俭廉洁去克制贪污奢侈,在个人的思想道德上也要保持沉稳踏实,去除一些不良的思想。
他认为想要好好管理一个国家,那就是要以素质为根本,不要老是自己顾着自己,要肯去信任人。
唐朝魏征
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烟阁上若干书生若干良臣名将,魏征名列第三。
魏征故居
魏征字玄成,是唐朝时期钜鹿郡人。关于魏征祖籍,人们普遍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现在河北省的巨鹿县,一种说法是在现在河北省的馆陶县。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尽心辅佐唐太宗创建了史称“贞观之治”的伟大事业,真真是“一代名相”。
李世民曾经把魏征称作自己的镜子,也曾经说魏征尽心办事,让魏征做宰相,自己可以无愧先人了。这显然是对魏征很高的评价。
《旧唐书》称赞魏征有着“经国之才”,《新唐书》上说魏征是《诗经》所说的“是以似之”那样的人。
努尔哈赤曾在《清太祖高皇帝圣训》中说:“如所谓皋陶、伊尹、周公、诸葛亮、魏徵诸臣生膺显爵,没垂令闻,斯于臣职为无负耳!”把魏征等人作为臣子典范。
赵翼曾说:“贞观中直谏者,首推魏徵。”
李光地也曾称赞魏征:“郑公作《李密墓志》,感密旧恩,犹之可也,更称赞畅素,极其推高,岂非失言。”
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悲痛欲绝,罢朝五日,这是哪个臣子都无法拥有的恩宠。
魏征爱好无几,爱吃醋芹算是一个,李世民曾拿醋芹戏弄于他,说魏征也不算是无欲无求。魏征回答的很巧妙,说是因为天子无为,所以臣子才不敢有欲。李世民与魏征如此的相处方式,在民风开放的大唐之外,也真的是难见了。
历史上的魏征
魏征,隋唐钜鹿人氏,我国历史上十分难得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魏征公园
魏征从小失去了父母,家庭条件十分拮据,好好在刻苦读书,胸怀大志。隋末最早担任武阳郡丞元宝藏书记一职。后时局动荡,多次易主。玄武门变乱之前为太宗李建成谋士,曾献计及早出去李世民,未被太子采纳。玄武门之乱,太子被诛,魏征被捉,魏征坦然直言无惧,李世民非但没有怪罪魏征,反而任命他为谏臣。“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是魏征当时的生存信念。魏征由此感恩李世民知遇之恩,尽心尽责辅佐唐太宗。
魏征以直言敢谏闻名,提出君主应兼听则民,偏听则暗,认为创业难,守业更难,应时刻记住隋亡的教训,向太宗提出他愿意做一个辅佐国家的良臣,而非愚忠之臣。太宗认为魏征的观点很有道理。贞观元年,魏征被提升为尚书左丞。贞观二年,又被提任秘书监,逐渐被引入参与朝政。贞观十年,主持编写《随书》等五大史书。贞观十二年,魏征看到太宗有逐渐忘本之迹象,上表了十分出名的《十渐不克终疏》提出了很多治国的宝贵建议。贞观十六年,病逝于任。封为郑国公,赐谥号文贞。
魏征为辅佐唐太宗,曾先后上200多奏疏。他的许多宝贵想法大都收在《贞观政要》等典籍,最出名的《谏太宗十思疏》给后世留下了深远影响。
刘文静和魏征
最早一批和李世民李渊密谋谋反的人里面有刘文静,最早一批开国之后被杀的功臣里面还有刘文静。而魏征,都说忠臣不事二主,他兜兜转转跟了那么多的主人之后,却还是和李世民构建了盛世。
魏征剧照
一个是开国谋臣,开国之后被杀,一个是善谏良臣,寿终正寝之后被砸坟;一个被历史早早掩埋了,一个却成为名垂千史的一代良臣。刘文静和魏征,盛唐的臣子们,阴谋家和阳谋家,相似却又不想似的命运。
刘文静生性骄傲, 刚愎自用,与裴寂处处不对付。他觉得自己才华横溢,远超于裴寂之辈。虽然自己军功显赫,汗马功劳,但是宫中地位却在裴寂之下,因此怀恨在心。每次上朝时群臣议论国事,刘文静常与裴寂呛声,从此二人矛盾被置与台面之上。武德二年,刘文静有日心情舒畅,豪饮美酒一夜,随后酒后狂言。常言道,家贼难防,刘文静酒后之言被家中小妾加工后传出,正好被裴寂听到。裴寂自然不会放过机会。唐高祖听到裴寂上书之后,将刘文静处死。
而魏征这边,则是谨小慎微,深知伴君如伴虎之理。他一生跟随许多人,都能屹立不倒,深受宠爱,可得知其政治智慧多么高明。虽然去世之后被李世民下令毁了坟目,但是过了几年后又下令修复,可见李世民始终都还是赞同魏征的,认为魏征是治国之才。
刘文静和魏征都是有才之人,但刘文静却只能为谋士不能为官,魏征确是最适合为官之人。
唐太宗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篇很多人上学时候背诵过的课文,讲述的就是魏征劝谏唐太宗的一些事情。
魏征剧照
魏征是一代良相,很正直,正直得皇帝都觉得这老头很凶。李世民喜欢看一些隋炀帝的事情,他问魏征,为什么隋炀帝文化水平也不错,怎么干出那么多荒唐事,魏征告诉他,隋炀帝虽然知道很多道理,却不奉行,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取他人意见,闭塞言路才会导致那些荒唐行为。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很好,所以在李世民的一生中,他一直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和建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去处理国家事务。
魏征对于太宗的态度,就像严厉的父亲对待儿子一样,他从不留情面,有一次和太宗在朝堂争执,面红耳赤,魏征却毫不让步,太宗下朝之后就对皇后说,迟早有一天杀了这老家伙,皇后却劝说太宗,君主英明,大臣才会直言进谏,太宗一下就明白了。
从太宗第一次正式接触魏征,太宗就被他吸引了,因为魏征是因为被告发帮助太子,并劝说太子杀掉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就问魏征为何挑拨他们兄弟感情,当大家都以为魏征要玩完的时候,魏征却说如果太子听他的话杀了李世民,事情便不一样了,太宗不但没有怪罪,反而觉得魏征很正直,于是就留作己用。
可以说,唐太宗的人生不能缺了魏征,如果缺了他,太宗也许并没有那时的政治成就,魏征的一生也少不了太宗,正是太宗给了魏征展示自己政治才华的机会。他们是一代明君成就了一代名臣。
上一篇:白客为什么不演狄仁杰了
下一篇:张永怎么就成了害死岳飞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