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老百姓称呼官员就叫“老爷”,或者“大人”。因为他们不知道也没有必要知道具体的官位和其代表的意义。就像我们现在的老百姓也一样,一般见了官员就叫“领导”。 楼上讲翰林院修撰就是状元是不准确的。明代翰林院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等官,另有作为翰林官预备资格的庶吉士。修撰只是中级官员,不可能都由状元担任。只是状元起点较高而已。
古代清朝时期参加科举考取状元后一般会被安排到翰林院等地去做做编修等活,给个六七品的官。
清朝对于状元的待遇,并没有像明朝那样,在清朝的时候,状元也是在翰林院任职,但是却可以去外面当官,担任地方上的官员,比如说学政、知府、道员、按察使、侍郎等等,等到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进行选拔人才提升。当然,也有一些会被直接委派官职,不过也不高。
扩展资料
明代状元官职:
明代科举,状元一般进入翰林院,授修撰(从六品)。名为“储才”,其实就是成为皇帝庞大秘书班子的一员,距离权力中心比那些成绩差你一截的庶吉士(散馆后可做科道官,利用封驳权参加政治斗争)还要远,基本上就是旁观朝政。
然后一路旁观上去,熬几十年进入内阁,才开始“帮治国”。然而到了明末,大部分人已经觉得翰林院系统过于封闭,不能培养“帮治国”的人才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状元
首先,在明代是没有编撰官这种职位的。第二,明代是翰林院长足发展个黄金期,虽然这是被设为一个五品的衙门,但是被视为清贵之选。第三,主要人员及其作用: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等官,另有作为翰林官预备资格的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