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启动linux系统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调试!不管是为了调试linux系统还是linux下的驱动。每次修改linux系统文件或者linux下的某个驱动以后都要将其烧写到EMMC中去测试,这样太麻烦了。我们可以设置linux从网络启动,也就是将 linux 镜像文件和根文件系统都放到Ubuntu下某个指定的文件夹中,这样每次重新编译 linux 内核或者某个 linux 驱动以后只需要使用 cp 命令将其拷贝到这个指定的文件夹中即可,这样就不用需要频繁的烧写 EMMC,这样就加快了开发速度。我这里通过 tftp 从Ubuntu中下载zImage 和设备树文件,前提是要将zImage和设备树文件放到Ubuntu下的tftp目录中。
如何得到zImage 和设备树文件呢?
只要我们编译好内核就能得到这两个文件,在linux源码目录下中执行./mx6ull_alientek_emmc.sh
编译内核,编译完成以后就会在arch/arm/boot
这个目录下生成一个叫做zImage
的文件,zImage
就是我们要用的Linux镜像文件。另外也会在arch/arm/boo/dts
下生成很多.dtb文件,这些.dtb 就是设备树文件。
之后复位开发板,进入boot
设置环境变量,没有设置之前默认是从emmc
启动
如果想从网络启动Linux系统,就必须设置bootargs和bootcmd这两个环境变量,设置如下:
setenv bootargs 'console=ttymxc0,115200 root=/dev/mmcblk1p2 rootwait rw'
setenv bootcmd 'tftp 80800000 zImage; tftp 83000000 imx6ull-alientek-emmc.dtb; bootz 80800000 - 83000000'
saveenv
1 、console
console用来设置 linux 终端(或者叫控制台),也就是通过什么设备来和Linux进行交互,是串口还是 LCD 屏幕?如果是串口的话应该是串口几等等。一般设置串口作为Linux 终端,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电脑上通过Mobaxterm来和 linux 交互了。这里设置console为ttymxc0,因为linux启动以后I.MX6ULL 的串口1在linux下的设备文件就是/dev/ttymxc0,在Linux下,一切皆文件。ttymxc0 后面有个“,115200”,这是设置串口的波特率,console=ttymxc0,115200 综合起来就是设置ttymxc0(也就是串口 1)作为 Linux 的终端,并且串口波特率设置为115200。
2 、root
root用来设置根文件系统的位置,root=/dev/mmcblk1p2 用于指明根文件系统存放在mmcblk1 设备的分区 2 中。EMMC 版本的核心板启动 linux 以后会存在/dev/mmcblk0、/dev/mmcblk1、/dev/mmcblk0p1、/dev/mmcblk0p2、/dev/mmcblk1p1 和/dev/mmcblk1p2 这样的文件,其中/dev/mmcblkx(x=0 ~ n)表示 mmc 设备,而/dev/mmcblkxpy(x=0~ n,y=1~ n)表示 mmc 设备x 的分区 y。在 I.MX6U-MINI开发板中/dev/mmcblk1 表示 EMMC,而/dev/mmcblk1p2 表示EMMC 的分区 2。
root 后面有rootwait rw
,rootwait
表示等待 mmc 设备初始化完成以后再挂载,否则的话mmc 设备还没初始化完成就挂载根文件系统会出错的。rw
表示根文件系统是可以读写的,不加rw的话可能无法在根文件系统中进行写操作,只能进行读操作。
这样每一次重启开发板就会通过TFTP从Ubuntu中下载zImage 和设备树文件。这样就大大的方便了我们调试。这样就是从网络启动内核和设备树,而不需要我们一遍一遍的通过工具烧写系统了。
后面如果启动开发板不想从从Ubuntu中下载zImage 和设备树文件,时候可以在进入boot是执行下面命令,就恢复了从emmc中启动内核。
setenv bootargs
setenv bootcmd 'run findfdt;mmc dev ${mmcdev};mmc dev ${mmcdev}; if mmc rescan; then if run loadbootscript; then run bootscript; else if run loadimage; then run mmcboot; else run netboot; fi; fi; else run netboot; fi'
saveen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