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山东省统计局公布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为500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5.6%。
大众新闻第一时间邀请8位权威专家学者深入解读,带您读懂数字背后的经济趋势。
现将报道集纳,敬请关注。
专家读半年数据①|辩证看成绩和挑战
□山东社科院研究员 顾春太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际经贸秩序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在日益艰难的环境下,山东积极应对,以坚定的姿态应对经济运行的风险和挑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是推动经济向新发展。山东矢志不渝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确保经济结构向新向优发展。2025年上半年,山东省通过多领域政策协同发力,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财政金融支持、绿色转型及农业现代化等核心方向,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培育。构建“8+X”未来产业体系、开展前沿技术攻关等措施推动了未来产业的发展,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等措施推动了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推广“数字地块”管理模式、应用冷链技术建设“冷链云仓”网络等措施推动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是推动经济顺畅发展。围绕畅通区域内经济循环,山东在扩大内需、优化产业链供应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通过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放文旅消费券、建设“好品山东”电商中心等。通过强化济南、青岛双核引领,东营、烟台、潍坊等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推动区域协同与产业梯度转移等。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呈现出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推动经济开放发展。上半年山东外贸进出口的亮眼表现,展现了外贸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韧性和活力。在外资方面,山东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利用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港澳山东周、中日韩产业博览会等平台宣传山东发展山东,取得好成绩。
总体而言,2025年上半年我省推动经济向新发展、顺畅发展、开放发展,效果良好。下半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关税壁垒增多,经济运行面临一系列挑战。如新技术新赛道竞争更趋激烈、主要经济体步入降息周期导致国际资本流动更加无序等。山东需在积极扩大区域内有效需求上下功夫、在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上下功夫、在构建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转换节点上下功夫,在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下功夫。(大众新闻记者 孙源泽)
专家读半年数据②|服务业应向高端化迈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郑世林
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力。今年1—5月,山东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3%。分行业看,32个行业大类中,有26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增长面为81.3%。其中,商务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娱乐业等保持较快增长,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17.1%、16.6%、16.4%,显示出山东产业链条正在向更高附加值的链条转移。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服务业水平也就越高。当前,生活性服务业受内需市场影响持续承压,但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制造业服务业拥有巨大潜力。
山东作为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开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制造性服务业、研发服务业拥有广阔前景,市场潜力巨大。
从上半年的数据看,山东的服务业增速跑赢全国,并呈现稳步向好态势。当前山东的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议积极向高端化的生产性服务业迈进,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大众新闻记者 孙源泽)
专家读半年数据③|消费潜力释放呈现四个特点
7月21日,山东上半年经济数据发布。数据显示,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为500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5.6%。
其中,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42.1亿元,增长5.6%。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6.7%。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6%。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38.2亿元,增长14.7%,高于限上零售额增速8.0个百分点。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所所长王安表示,今年以来,山东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打造“放心消费在山东”升级版。
王安认为,从上半年消费数据来看,呈现出四方面特征:
一是消费市场稳步扩容。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6%,与一季度保持持平,高于全国平均0.6个百分点。一季度继江苏、广东之后成为全国第三个季度社零总额突破万亿的省份后,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1万亿元,占全国的8.21%。
二是消费场景拓展出新。在全省开展“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系列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交织融合,打造具有烟火气的百姓消费场所。青岛、烟台、日照等创新海上旅游产品供给,推出邮轮旅游、海岛旅游等项目。7月以来“海上看青岛”日均接待游客约2.8万人次,青岛海洋旅游联合运营接待总人数突破150万人次。
三是假日消费拉动明显。“清明”、“五一”、“端午”三个假期消费持续升温,全省重点监测的200家旅游景区中接待游客人次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9.9%、8.2%、10.9%,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0.2%、8.3%、9.4%。创新“交通+文旅”模式,开通“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不仅为游客带来“慢进深游”的全新体验,也为文旅产业注入动能。
四是新型消费焕新升级。借助以旧换新政策,截至6月中旬全省汽车报废更新提交申请21万辆,汽车置换更新提交申请20.6万辆。线上消费较为活跃,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38.2亿元,增长14.7%,高于限上零售额增速8.0个百分点。
王安认为,要看到我省消费增速较1—5月份有所放缓、服务消费发育较为缓慢等问题,这是制约消费提质升级的重要因素。下一步,应立足我省消费市场规模优势,把握服务消费、养老消费、数字消费等机遇,进一步“稳就业、促增收”,改善消费环境,增加优质消费供给,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大众新闻记者 许金星)
专家读半年数据④|外贸韧性凸显,三重动能解局
7月21日,山东上半年经济数据发布。其中,外贸方面的表现亮眼。上半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73万亿元,居全国第五位,同比增长6.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贡献全国外贸增量的五分之一。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常东风教授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山东外贸之所以能逆势上扬,主要得益于三大核心动能的协同发力。
第一重动能,民企主力军作用突出。6万家民营企业贡献76.1%的增量,其出口的3943亿元中间品深度链接全球产业链,展现出活力。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对非洲、中东欧出口分别增30.7%和14.2%,有效缓解传统市场波动压力。
第二重动能,创新赋能产品升级。高技术产品出口901亿元,增速达28.1%,高端装备、光伏等"新三样"领跑出口增长。农产品深加工实现价值链跃升,如干大蒜出口单价达鲜蒜的2.7倍。
第三重动能,制度型开放提质增效。RCEP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累计为企业减免关税7284万元。跨境物流效率显著提升,铁路运输平均通关时间由1天压缩至2小时。
常东风认为,依托20亿吨港口吞吐量的物流枢纽基础,以及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山东加速培育绿色贸易与数字贸易新增长极,为开放型经济注入“新质生产力”动能。(大众新闻记者 王瑛琪)
专家读半年数据⑤|农业向更重质提升
山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为500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5.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15.4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9799.1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27231.5亿元,增长5.8%。
农业领域山东有哪些新亮点?
数据显示,农业生产稳中有升,夏粮实现丰产丰收。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7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3%,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夏粮总产量547.4亿斤,增长0.7%,夏粮单产水平、总产增量居全国第一。蔬菜瓜果持续增产,蔬菜产量增长3.1%,瓜果产量增长2.9%。畜牧业生产稳步向好,主要畜禽肉蛋奶供给充足,猪、牛出栏分别增长1.6%、4.2%,家禽养殖规模持续扩大,出栏增长18.3%。渔业生产平稳增长,水产品产量增长4.5%,与一季度持平。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从半年数据可以看出,作为农业大省,山东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成效显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3%,夏粮总产量547.4亿斤,单产水平和总产增量居全国第一,蔬菜瓜果、畜牧业、渔业生产均稳步增长,主要畜禽肉蛋奶供给充足,这显示出山东在农业科技投入和种植管理方面的水平。
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戚桂锋在调研中发现,山东在农业领域中亮点突出,在量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质的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提质,农业价值链、附加值提升。比如,平邑县蒋家庄弘毅生态农场利用生态学原理,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添加剂、转基因技术,从秸秆、害虫、杂草综合开发利用入手,种养结合,实现元素循环、能量流动。生产纯正有机食品,可以推动城市社区支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就业。
不仅如此,山东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上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专家认为,山东作为经济大省、文化大省、人口大省,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方面具备充足的产业发展优势,拥有交通物流便利、海陆区位有利、教育资源丰富、营商环境友好等资源禀赋,帮助山东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发展上创出特色。山东可以继续大力培育高质量农业产业集群,加快粮食安全、蔬菜供应、特色农产品等传统产业链的“特色化”“精品化”进程,加速培育壮大生物种业、生态农业、新型食品等新兴产业集群,提高全产业协同发展能力。(大众新闻记者 戴岳)
专家读半年数据⑥|投资结构在优化
7月21日,山东上半年经济数据发布。在投资方面,山东持续优化投资结构,重点领域投资总体稳定。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0%,制造业投资增长8.7%。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胡浩然认为,在大模型、新能源、互联网等未来投资方向上多做政策引导和鼓励,能够起到带动新型投资的作用。
制造业投资增长8.7%,胡浩然认为势头可喜。山东传统机械制造、化工、农机等在制造业中仍占较大比重。“未来出口将更加偏向新型制造,机电和‘新三样’的出口比例会越来越大。”
胡浩然表示,得益于齐全的工业门类,山东在机电产品等新型制造上还是具有优势的。
山东工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速,增长13.4%,高于全部投资13.6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5.2个百分点,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它运输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24.7%、12.8%、8.2%。
胡浩然认为,山东在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制造上具有天然优势,应当进一步塑强优势。“山东有内陆也有海洋,发展铁路、船舶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年山东持续深入布局低空经济产业、筹建空天信息大学等,也是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信号。”(大众新闻记者 曾轲)
专家读半年数⑦|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加快技术攻关
7月21日上午,山东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上半年山东GDP总量达50046亿元,增长5.6%。
中泰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徐驰认为,山东经济实现“双过半”,展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工业拉动力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增长13.0%,对工业增长贡献显著。
二是服务业增长稳。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8%,服务业行业增长面达81.3%,其中商务服务业、生态环保和环境治理业、娱乐业等增长均超过16%。
三是外贸结构优化。进出口总额达1.73万亿元,增长6.8%,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达76.1%,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0.8%。
四是消费活力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6%,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4.7%。
五是就业和收入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65.8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3%。
六是农业稳中有进。夏粮总产量547.4亿斤,夏粮单产和总产增量均居全国第一。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为外需,消费和投资共同构成内需。上半年,山东经济稳步增长,消费和投资组成的内需是重要引擎。
从消费方面来看,山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6%,其中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4.7%。城乡消费结构趋于平衡,乡村消费品零售增长5.6%,与城镇基本持平。徐驰认为,未来可继续实施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结合地方补贴精准激发需求,支持直播电商、乡村文旅等新兴消费模式发展。推动服务业多元化发展,如养老、健康、文旅、数字内容等现代服务业,培育新增长点,释放第三产业潜能。
从投资方面来看,山东工业投资增长13.4%,制造业投资增长8.7%,重点装备制造领域如专用设备、有色金属等增速明显。基础设施投资回稳(增长3.0%),在稳增长中起支撑作用。同时,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略有下滑(-0.2%),房地产投资下降成为主要因素。徐驰认为,未来可在保交楼、保障性住房、城市更新等领域推进投资,优化结构。同时加快推动新基建(5G、数据中心、储能)、绿色转型项目和民间投资活力恢复。在城市更新、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加强投资供给。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际经贸秩序遭受重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面对复杂局面,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如何保持运行稳健向好、进中提质的态势?
“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尤其在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加快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民营企业、创新企业营造更优政策环境。”徐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