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31日讯 山东是海洋大省,渔业资源丰富,近年来,山东持续通过科技创新、绿色养殖和全产业链增值,在向海洋要食物,推动“蓝色粮仓”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眼下,滨州市沾化区38万亩盐田虾进入捕捞季,“虾二代”付长秀的100多亩虾塘也迎来丰收,与养了一辈子虾的父亲不同,她有了自己的加工厂,一尾尾活虾经过加工,变身成虾糜、烤虾等30多种产品,身价翻了近10倍。
山东省天泽水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付长秀介绍说:“盐田虾肉质紧实口感鲜甜,用它来做烤虾,采用微波的工艺,从活虾直接生烤,它的钙含量能够达到59.7克/百克,价格在200块钱左右。”
滨州坐拥182公里海岸线,同时也有着130余万亩滩涂湿地。盐度超45‰的海水,让这些退海之地成为了“飞鸟不过”的重度盐碱地,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滨州市沾化区海洋和渔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闫雪崧介绍说:“海水潮汐冲刷,太阳蒸晒,就像现在这样土壤里泛出的盐碱,盐度太高,什么农作物都长不出来,老百姓那个时候就是近海捕捞,晒盐为生,经济效益不高。 ”
向海洋要食物,在山东建设“蓝色粮仓”的政策引导下,滨州依托渤海湾广阔的滩涂资源,创新采用提水式海水养殖,将海水引入盐碱地改造的坑塘来养虾,付长秀的父亲就成了第一批养殖户。
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养殖户付风光介绍说:“早以前就是从大海里捞上来自己挑选种虾,不知道品种一说,哪有啥技术,后来引进南美白,它达不到咱这边水的盐度卤度,容易得白斑弧菌,成活率要低,有点产量就算成功了。 ”
告别依靠“外援虾”的困境,当地联合中科院海洋所,展开“虾版”的优生优育工程。建立育种基地,开展梯度盐化筛选,借助基因组图谱技术,在全球首次破译影响对虾生长性状的基因序列。
国家对虾联合育种平台首席育种专家黄皓介绍说:“我们把全基因组所有序列都测出来,找出相对应的功能片段,比如生长快的,抗病性强的,根据这些片段制订基因芯片,用这个芯片测定育种对象,可以快速找出我们的选育个体。 ”
在科技突破的基础上,当地政府投入1.3亿元打造国家级对虾联合育种平台,携手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12家机构,开展多性状遗传选育,并推广“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模式,确保每6只虾享有1平方米的自然生长空间。
国家联合育种平台技术负责人王永山介绍说:“‘渤海1号’抗高盐,‘广泰2号’生长速度更快,我们建立了从种虾、种苗到加工整个产业链条的可追溯体系,最高品质的可以达到有机认证,为产业链延伸提供品质保障。 ”
现代科技与生态智慧的融合,让过去的高盐度滩涂蜕变为“黄金牧场”。2024年,滨州对虾产量高达16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53%,依托对虾产业,当地构建起从苗种繁育、生态养殖到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付长秀也从父辈手中接棒,一步步拓展至深加工领域。
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党委副书记赵风维介绍说:“在我们镇上,像天泽这样的烤虾商户就有56家,销售额超1亿元,靠海吃海,我们还建设了四大水产品交易市场,海产品年交易量达13.5万吨,年交易额达到45亿元,带动近万人围绕海产品的养殖、捕捞、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就业增收。”
从“煮海为盐”到“耕海牧渔”,渤海湾畔盐碱滩涂,一尾尾盐田虾不仅游出了一条特色渔业全产业链,也为建设更高水平的“蓝色粮仓”提供了一份新的答案。持续释放“蓝色粮仓”潜力,山东海水鱼虾种类达260余种,对虾、海参、扇贝等海珍品产量居全国首位,2024年,山东海水产品产量达825万吨,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继续领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