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动呈现黑龙江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中的担当作为,精彩讲述龙江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振兴的动人故事,10月28日,新华网、央广网、山西新闻网、华龙网等20家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齐聚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深入探寻该校在资源整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与积极作为。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凭借与黑龙江垦区同生共荣的独特优势,精心打造并高效运营北大荒精神展示馆。该馆被纳入人才培养总体布局,成为集教育、研究、展示功能于一体的红色育人平台,构建起体系化、开放化、特色化的场馆育人新模式。


在北大荒精神展示馆,学生讲解员热情且专业地为采访团讲述垦荒故事,开启了对北大荒精神育人新模式的生动诠释。作为黑龙江省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展示馆针对不同学段开发差异化课程。北大荒精神宣讲团每年累计宣讲350余场,覆盖校内外受众2万余人次。八一农大将参观展示馆、阅读北大荒文学作品、观看相关影视剧列为新生入学“必修课”,持续深入挖掘北大荒精神内涵,不断提升育人特色,为培养知农爱农、扎根垦区的新型人才注入强劲红色动力。

走进八一农大食品学院食品加工中试车间,学校将开放性创新实验由课本知识转化为可品尝、可感受的风味食品,从巧克力到葡萄酒,一系列AI创意食品应用于课程教学、科学研究与产品创新,为AI赋能教学与技术创新提供新范式,食品学院推出了“食智通”食品学科大模型,是黑龙江省首批10个学科大模型之一,鲜明体现了其构建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科前沿—产业应用”四层智能体系。

校企携手共建产业学院,“AI+食品”是食品学院新亮点。为更好地服务北大荒集团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八一农大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为依托,2020年,由八一农大食品学院牵头,联合北大荒食品集团公司,正式建设北大荒农产品加工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八一农大助推北大荒农产品加工现代产业学院申报教育部首批产业学院并一举获得成功,成为黑龙江省唯一入选单位。八一农大提出打造“三中心一高地”,即以服务北大荒现代大农业的“人才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建设为依托,推动建成一个“产业化发展高地”,更好地服务种植、养殖、现代农业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及品牌推广等全产业链条,为农业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以推动北大荒集团乃至我省食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动物科技学院的动物医学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记者们被该中心塑化标本室所收藏的涵盖骨骼、肌肉、消化、生殖等多个系统的家畜及实验动物标本所吸引,层次清晰、形态逼真是动物解剖与形态学教学的直观课堂。中心内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则引入了3D数字生命科学博物馆、动物手术模拟仿真实训系统等前沿资源,该中心教学团队活力迸发,累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10余项,参与学生超过600人。在各类国家级专业技能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动科学子斩获国家级奖励20余项、省级奖励70余项,该中心始终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已成为集实验教学、创新实践、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重要平台。
同时,作为中心实践链条的关键一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动物医院承担着将教学与临床融合优势转化为强大社会服务动能的任务,深度践行“教学赋能临床,临床反哺教学”的理念。

年接诊量上万例,不仅积极推动地区动物医院专科化建设,还肩负着重要的公益使命,2023年成功救治包括东方白鹳、丹顶鹤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在内的200余只野生动物,为维护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作出了突出贡献,展现了深厚的社会担当。


在八一农大实地采访的最后一站,记者们来到了工程学院,国家大豆体系产业岗位科学家张伟教授向记者们介绍信息技术在农业科研与生产中的应用。从Plant Phenotypic自走式田间作物表型信息采集系统、手推式室内外大豆表型信息采集平台便携式智能装备、田间履带式大豆荚数智能分析系统,张伟教授详细介绍大豆智能化管理与精准作业创新团队所研制的系统和装备长期致力于面向智慧农业多模态数据融合与精准管控攻坚。以作物苗情智能分析系统为例,通过无人机遥感智能分析出苗率、重播率、漏播率及整齐度,实时定位弱苗区域并推送补苗建议。作物长势智能分析系统通过长势设备持续捕捉花、荚、叶、株高、茎粗等关键表型,AI模型融合积温与品种特性,自动判定生长时期,并即时生成针对性农艺处方,一键输出可执行分析报告。
工程学院张伟教授团队着力攻克黑龙江垦区农场实际生产“卡脖子”技术。

工程学院打造的智慧农业生产管理系统是一款融合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与AI智能分析技术的农业数字化管理平台,集作物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信息化于一体,深度融合农机、农艺与前沿信息技术,突破核心技术,精心研制关键智能装备,在黑龙江垦区相关农场解决了实际生产过程中相关技术研究与装置研发、智能处方决策、精准执行农事操作等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