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记者节
94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胡明收到了
来自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的
一份特殊礼物
一台崭新的拍立得相机
“咔嚓”一声,快门轻响
一张新的戎装照几秒就定格出片
胡明接过相片看了又看
七十多年前
那3000多张老照片
似乎又浮现在眼前
战地快门:以镜头为枪,为战友留名
“战友拿枪冲锋,我拿相机冲锋”
这句话,胡明念叨了一辈子
1952年,22岁的胡明
是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独立33师
唯一的摄影干事
他手中的武器是
淮海战役缴获的日本老式皮腔相机
师首长的嘱托如烙印般刻在他心上
“给每个兵留张照,别让他们成无名英雄”

在朝鲜零下30度的天气里
胡明钻坑道、跑阵地,在炮火中
抢拍每一个珍贵瞬间
两个月里,胡明日夜奔忙
在火炕搭建的临时暗房里
用碗筷充当工具,冲洗照片
长期浸泡在化学药水中
他的手关节严重变形
硬是为3000多名战友留下了戎装照
相片背面工整地写着姓名、籍贯
有的还带着“母亲,我一切安好”的牵挂

这个18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22岁随部队开拔朝鲜战场的年轻战士
用自己的勇敢与无畏
记录下中国人民志愿军
英勇杀敌、不怕牺牲的光辉形象
照片密码:70年等待,让无名英雄归乡
战火纷飞中,许多照片
还没来得及送到战友手中
就随着烈士的遗体留在了异国他乡
但胡明拍摄的每一张照片
都成了跨越时空的“身份密码”
更串联起一场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几十年来,胡明始终牵挂着
当年并肩作战的老战友
未曾再相见的思念
让他格外渴望能再与老战友们重逢
为了圆老人这份沉甸甸的心愿
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山东广播电视台三台联合
在2025年山东春晚推出了
“老战友你在哪儿”新媒体征集特别策划

在退役军人系统、媒体、战友
与近千名网友的帮助下
数以千计的线索源源不断汇聚而来
节目组循着线索
先后走进20多个城市
联系了近百位志愿军老战士
最终成功为胡明找到了
10余位老战友或其家属

春晚播出后
越来越多的线索浮现出来
“老战友你在哪儿”的寻找还在继续
为了让更多的英雄故事继续流传
节目组的寻访仍在路上
这一年,我们以
胡明拍摄的照片为线索
足迹走遍全国26个城市
行程达9000多公里
成功找到了36位
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独立33师老战士
10月25日
由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
联合山东广播电视台出品的
纪录片《戎装照》播出
纪录片以“照片”为眼、以“情感”为魂
通过4K超高清技术生动还原
一张张泛黄照片背后的热血与柔情
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我的任务没有完成啊!”
七十年过去,胡明仍为
没能给全师官兵都拍下照片惋惜
摩挲着手中的拍立得
“当时要是有这个就好了”
简单的话语里
是对战友深深的记挂与遗憾
快门传承:年轻记者接棒奔跑
当94岁的胡明再次举起相机
习惯性地半闭眼睛对准年轻面孔
变形的关节诉说着往昔的艰辛
一群年轻记者正循着他的足迹
用新时代的笔墨与镜头
续写“为时代留影、为英雄立传”的初心

胡明在新拍的戎装照背面郑重写下
“希望年轻一代进一步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从火炕暗房、碗筷冲洗的艰苦岁月
到瞬间定格、即时成像的数字时代
变化的是摄影设备
不变的是对英雄的敬畏与缅怀

越来越多的年轻记者接过精神火炬
行走在当年的战地遗迹上
用镜头和代码搭建起
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让英雄故事在数字时代
焕发新的光芒
在这个属于记者的节日里
看着胡明老人握着新相机的模样
更加感受到“记者”二字的厚重
70年前,他以镜头为枪
在朝鲜战场的炮火中
抢拍战友的青春面庞
70年后,年轻记者们
带着他的初心出发
用直播、AI、VR技术
让英雄故事穿越时空
让无名烈士归乡之路不再漫长
记者,从来都不只是 “记录者”
他们是战火中逆行的勇士
是和平年代里守护记忆的匠人
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这些被记录下来的瞬间
无论是炮火中的背影、寻亲时的泪水
还是平凡生活里的感动
最终都会汇聚成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财富
今天,让我们向所有记者致敬:
致敬你们翻山越岭的脚步
致敬你们穿透迷雾的目光
致敬你们笔下有温度
镜头有力量
愿我们永远记得
每一次快门按下
每一个文字落笔
都是在为时代存档
为正义发声、为精神续航
快门为证,初心相传
祝所有记者节日快乐
愿我们永远与真相同行
与光明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