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通俗地讲就是涉及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标尺,被称为科技创新的“先行官”,产业安全的“护城河”。记者昨天(17日)了解到,“十四五”以来,通过实施计量创新攻关等专项行动,我国计量领域实现量质提升。
“十四五”以来
我国新建国家计量基准34项
统计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
新建代表国家法定最高测量能力的国家计量基准34项,同比增长89%,目前总数为208项;
新建基准自主可控率,也就是基准装置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由我国自主研发、制造和掌控的比例,从2020年底的20%跃升到78%;
新建国家标准物质8000项,同比增长100%,目前总数为1.9万项;
新增国家计量技术规范652项,同比增长18%,目前总数为2238项;
另外获得国际承认的校准与测量能力突破2000项,国际排名第1位。
多项计量测试关键技术突破
助力高端制造业
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十四五”期间通过布局攻关计量测试关键技术,一批计量学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原始创新成果,已经实现了转化应用,助力解决了多个高端制造业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提到显微镜,人们通常熟悉的是利用可见光与透镜观测物体表面的光学显微镜。而超声扫描显微镜则是搭载高频超声探头,对芯片进行批量化的快速检测,将超声显微尺寸测量的精度从“约头发丝直径级别”提升至“头发丝直径的几十分之一”。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工程师 田琦:我们用这台超声显微镜给芯片做类似于B超的检测,我们可以发现芯片的问题,从而帮助集成电路优化工艺,助力集成电路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超声显微镜市场被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产品垄断,设备价格昂贵。为实现国产化替代,计量科研人员持续开展技术攻关。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工程师 田琦:这套设备已经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可以实现微米级的内部缺陷检测,是优于国外主流产品的。在设备成本售价方面,对比国外设备,可以做到近一半或者三分之一。
如果说超声扫描显微镜是对芯片进行“内窥检查”,那么机器人动作捕捉系统则致力于为工业机器人“校正舞姿”。

据介绍,每台机器人在出厂前都预设了运行指标,包括移动轨迹、速度与转向角度等参数。如何精确验证其实际运动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成为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动作捕捉测试系统通过高精度传感器,能够全面监测机器人的运动状态,为产品出厂前提供精准的性能校准。
目前,该技术已在汽车制造与工业机器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汽车测试中,工程师通过安装在车体的检测装置,实时采集并分析车辆的转向角速度等关键数据。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系统能够精确追踪整机及各关节的运动姿态、角度与位移变化。

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工程师 赵梓辰:我们这套系统测试精度可以达到亚毫米左右,下一步我们想用更多相机和更强大数据处理的一些算法,让它能够更快更准地对机器人的计量特性、指标特性完成测试。
“公平尺”迭代升级
保障民生计量更加精准
除了高端制造业领域,“十四五”以来,一批涉及国计民生的计量装备和测试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民生保障的“公平尺”。
这个外形酷似柴油发电机的设备是充电桩现场校验仪,主要用于检验充电桩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并判定其是否合格,方便监管部门快速准确判断电动汽车使用的公共充电桩是否存在计量数据篡改的问题,保障消费者权益。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江涛:这个充电桩显示的是100度。我们以校验仪为标准,实际显示是在99度和101度之间,代表这是合格的。如果充电桩显示100度电,而校验仪显示只有98度电,差了两度,这就大于1%的误差线,因此充电桩不合格。如果在1%范围内,就是合格的充电桩,老百姓可以放心使用。
这类设备不仅能解决国内监管需要,还引起了国外用户的兴趣。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江涛:目前国外的一些公司,已经对我们的产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欧洲有很多充电场站的设施是中国制造,陆续也会有计量检定的需求,因此我们研制的标准器非常有希望出口到国外。
对于更加普及的燃油车加油计量,也有升级版的“加油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它给加油机里每个重要零件都配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电子身份证”,数据被篡改的难度大幅度提高。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6万台加油机数据接入该平台,实现智慧化管理与监控,为市场监管部门及加油机制造企业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