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菁:作为债务端核心,房地产不涨其它都没戏
创始人
2024-10-20 10:51:34
0

2024年,观察者网重磅推出季度性经济观察栏目--中国经济季度观察·圆桌纵横谈,邀请经济界和金融界重量级专家学者,围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经济数据,解读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回应当下公众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展望未来发展。

10月19日,2024年第三期中国经济季度观察·圆桌纵横谈在上海举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赵燕菁等嘉宾齐聚一堂,聚焦三季度经济数据和近期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共议中国经济破局之道。

本文为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赵燕菁主题发言内容。

赵燕菁:

如何扩大内需,是中国宏观经济最主要的问题。中国经济问题并不是生产端也就是制造端的问题。有人说,中国是什么都能生产,但没人买,而美国是什么都可以买,但没人生产,两国正好相反。可见,中国的问题有自己的独特性,真正要解决的是需求问题,而不是直接去解决生产问题。新质生产力再怎么发达,没人买,也是一钱不值。

现在大家都支持扩大内需,但对于如何扩大,并没有很好的办法。我认为扩大内需必须从消费开始。

现在大家都想从财政端采取措施,即把政府的钱分给老百姓。但财政支出也是消费,是把个人消费变成了集体消费。如果把财政中的教育支出、交通支出等集体消费减下来,挪到家庭部门,未必能改善消费,可能还会降低消费效率。

所以我认为从财政方面扩张内需有很大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转移财富。而从金融方面扩大内需,才能增加增量。

近期中央提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其中"增量"两个字非常重要,办法不能在存量里面想,在消费上挪来挪去并不能解决问题,要把政策变成能够带来大量增量消费的政策。

增量消费最主要的是如何创造财富,如何产生消费。我认为,所有的消费都可以视作货币的函数,消费加起来就是货币总量。货币总量增加,消费就会增加。所以这个问题就变成货币创造问题了,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会自动创造需求,必须创造出货币才能创造出需求。

信用货币时代,中国的货币是债务和信贷创造出来的。如果信贷、债务增加,货币就增加,如果信贷、货币减少,消费就会减少。

"社融"(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它揭示了贷款和货币创造的过程,如果一个国家的净社融上涨,消费就一定能上涨。

去杠杆、还债等都是在消灭货币,在这些过程中,消费一定会减少。我们现在所有的政策都是在总量上消灭货币,如果总量、政策不变,货币一直被消灭,就不可能创造出增量的消费。当消费总量下降时,在个体之间转移财富是没有意义的,即当消费下降,有某些企业表现特别好,就意味着其它企业得"死"。在下降的电梯里无论跳得多高都是没用的,所以微观企业在宏观下降的背景下是无能为力的。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扩大总量的总消费。中国的经济到底是需求端约束还是供给端约束,取决于资产负债表到底是哪端长、哪端短。按宏观的资产负债表,应该两端相等,即生产的东西一定要有足够的货币支持。如果货币减少,资产端一定要减剂、通缩。

而我国目前宏观经济问题主要是债务端迅速减少,但生产的东西很多,最后消费就消失了。债务端是由权益和负债两项组成,权益中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等高流动性资产。用这些高流动性资产做抵押,银行就能把钱生产出来。

银行就是生产钱的企业,只有银行是消费部门,其它都是供给部门。银行根据你抵押的权益放出多少货币,你就能消费多少。

现在我国资产负债表生产端基本没有变化,主要是权益端,而权益端最大的问题在于房地产。

在银行贷款中,将不动产作为抵押物的占比非常大,超过百分之七八十,这类贷款不光是直接给房地产、居民的,还包括给开发商、政府的。房地产占中国债务端比重太大,这是中国与其它经济体最大的不同。

我国的股票市场是美国股票市场的零头,生产端全在中国,股票都是美国人发。股票就是企业的债务端,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结果美国发的股票比我国的市值还高,实际上,我国很多好企业都在美国上市,创造的是美元,而不是人民币。此外,我国发的国债也很少,比日本都少。

我国债务端最核心的就是房地产,这一点远远超过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个国家。但房地产被打压下去了,近400多万亿的资产没有流动性,银行里全处于抵押状态,所有人都在抛,但没人接。没有流动性,拿什么去银行抵押贷款?我们的信用就没了,钱贷不出来,消费就没了。

债务端只要减少,资产端就一定要内卷,所有的劳动力、生产者价格都要下降,否则根本卖不出去,只有这样,两端才能实现平衡。

所以在目前的宏观经济状态下,出路只有一个:尽最大能力去扩大债务端。

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股票市场。原本我的个人印象是,股票市场上涨,消费一定会上涨,但这是一个慢变量,股票上涨不会立即就有消费。

9月末,我国的股票市场突然有个小爆发,效果也几乎是立竿见影,国庆那几天"哗一下"消费就上去了。所以股票市场是快变量,这一项就可以拉动消费。因此,政府应该通过这一渠道,向市场大量释放流动性,释放的流动性至少要抵消掉房地产减少的贷款。

市场一下这么振奋,说明这药灵。这时千万不要说"虚拟经济""泡沫"等等,只要消费上去,经济的基本面就会好转。经济的基本面是利润,只要利润一上去,它的市盈率就有支撑了。

找到这副好药,不要犹豫,就拼命用。我认为"慢牛好"这个说法不对,生病的时候一定是"快牛"好,我们不能天天打兴奋剂,但生病的时候必须要用强心剂,心脏才能恢复跳动。只有"快牛"才能达到"慢牛","快牛"到了一个点上,再变慢。

中国的股票市场是被严重低估的。我认为,第一,要放心大胆地进入股票市场。第二,不要怕套现,为什么要制止老百姓、企业套现?套现就是现金流入市场,他们拿了现金,不会又存到银行去,肯定会消费或者投资。而所有的投资,背面是另一个人的消费,这时候市场一下就会活跃起来。

经济非常危急、怎么往市场发钱都来不及的情况下,股票市场和资本市场见效会非常快。

其次是债务市场。中央可以把地方政府的债接过来,变成长期债。地方政府的资产不是没有价值,只是回收期太长。例如,这一资产有100年的寿命,但让地方政府10年就要还债,并且利息还很高,其实地方政府还有90年的钱没收。要确保市场的债不收缩,要把钱留在市场上,不能让钱回到银行,银行里有上百万亿,政府把这些钱借出来,投入到市场。

最后,一定要尽量恢复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因为这个市场规模非常大,只要它不涨,其它都没戏。房地产的目标不是卖更多的房子、卖更多的地,而是要让它的价格上涨、流动起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全运会开幕式上的“显眼包”出圈... 这两天,十五运会的比赛正如火如荼进行中。赛场上的奖牌争夺引发观众阵阵欢呼,赛场外的纪念背包“广州喜乐...
回应日本对俄制裁,俄罗斯禁止3... 当地时间11月11日,俄罗斯外交部发布公告称,为了回应日本当局因特别军事行动实施的对俄制裁,俄方决定...
新闻1+1丨促进民间投资“十三... 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的措施,一共有13条,引起媒体广泛关注。那么,...
商务部就美方暂停实施出口管制穿... 今天,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方暂停实施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答记者问。有记者问:美东时间11月10日,美国...
破尘封13年亚洲纪录!13岁小... 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中,13岁小将于子迪破亚洲纪录夺金。13岁的于子迪打破...
新增73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在... 截至2025年11月1日,新增73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在国家网信办完成备案,对于通过API接口或其他...
胖东来公布“柴怼怼”案诉讼结果 11月11日,胖东来发布关于侵权行为的处理结果公示,其中关于“柴怼怼案”的诉讼结果为:1.四被告立即...
近200亩白菜被哄抢,菜农损失... 11月11日,据赤峰市松山区联合调查组通报:近日,针对网民在网络平台反映“因网上传播免费采收白菜信息...
进入高发期!山东疾控紧急提醒:... 11月10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召开呼吸道传染病防治主题健康知识发布会。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传染病防控...
四川阿坝红旗桥发生垮塌,官方:... 11月11日,多位网友发布视频反映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红旗特大桥发生垮塌,视频画面显示,山体倾泻大量山...
外媒称欧盟正研究强制成员国移除... 11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彭博社记者提问,据报道,欧盟委员会正在研究如何强制欧盟...
云南通报“赤裸小孩”调查情况 11月8日下午,三岁男孩平平(化名)在姥爷身边玩耍,一手拿着小汽车模型,一手抓着变形金刚玩具。他并不...
江西一中学发布讣告,学校党总支... 江西省临川第三中学发布讣告称,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西省临川第三中学党总支书记梅军...
保持较高增长!10月我国新能源...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今天(1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继续实现较高...
广西百色通报:两公职人员涉嫌性... 百色市委市政府联合调查组11月11日发布情况通报:近日,我市凌云县公安局接到群众报警,称酒后遭到性侵...
山东省教育厅公告:取消该岗位招... 据山东省教育厅网站,11月10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取消2025年第二批公开招聘部分岗位招聘计划...
遭遇“开门杀”,保险公司拒赔怎... 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审理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