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od的实现原理
共享网络
- Infra container:一个非常小的镜像,大概 100~200KB 左右,是一个汇编语言写的、永远处于“暂停”状态的容器。由于有了这样一个 Infra container 之后,其他所有容器都会通过 Join Namespace 的方式加入到 Infra container 的 Network Namespace 中。
- 一个 Pod 里面的所有容器,它们看到的网络视图是完全一样的。即:它们看到的网络设备、IP地址、Mac地址等等,跟网络相关的信息,其实全是一份,这一份都来自于 Pod 第一次创建的这个 Infra container。
- 整个 Pod 里面,Infra container 第一个启动。并且整个 Pod 的生命周期是等同于 Infra container 的生命周期的,与容器 A 和 B 是无关的。(结果:允许去单独更新 Pod 里的某一个镜像的,即:做这个操作,整个 Pod 不会重建,也不会重启。)
2、容器设计模式
案例
- 需求:java写的war包+tomcat
- 方案1:war和tomcat打包到一个镜像里,更新war和tomcat大批需要重做镜像
- 方案2:war通过数据卷挂载到tomcat里面。(分布式存储系统:容器第一次运行在宿主机A,第二次运行在宿主机B,这两个地方都要能访问到war)
- 方案3:利用init container,把 WAR 包从镜像里拷贝到一个 Volume 里面,然后启动容器去挂载Volume
Sidecar
- 概念:在 Pod 里面,可以定义一些专门的容器,来执行主业务容器所需要的一些辅助工作
- 应用
- 原本需要在容器里面执行 SSH 需要干的一些事情,可以写脚本、一些前置的条件,其实都可以通过像 Init Container 或者另外像 Sidecar 的方式去解决;
- 当然还有一个典型例子是日志收集(fluentd),日志收集本身是一个进程,是一个小容器,那么就可以把它打包进 Pod 里面去做这个收集工作; (业务容器将日志写在一个 Volume 里面,而由于 Volume 在 Pod 里面是被共享的,所以日志容器 —— 即 Sidecar 容器一定可以通过共享该 Volume,直接把日志文件读出来,然后存到远程存储)
- Debug 应用,实际上现在 Debug 整个应用都可以在应用 Pod 里面再次定义一个额外的小的 Container,它可以去 exec 应用 pod 的 namespace;
- 查看其他容器的工作状态,实现应用监控。不再需要去 SSH 登陆到容器里去看,只要把监控组件装到额外的小容器里面就可以了,然后把它作为一个 Sidecar 启动起来,跟主业务容器进行协作,所以同样业务监控也都可以通过 Sidecar 方式来去做。
- 代理容器:单独写一个这么小的 Proxy,用来处理对接外部的服务集群,它对外暴露出来只有一个 IP 地址就可以了。所以接下来,业务容器主要访问 Proxy(localhost通信,性能损耗忽略),然后由 Proxy 去连接这些服务集群。
- 适配器容器:将业务容器暴露出来的接口转换成另一种格式。举例:业务容器暴露出来的监控接口是 /metrics,访问这个这个容器的 metrics 的这个 URL 就可以获取信息。可是后来这个监控系统升级了,它访问的 URL 是 /health,只认得暴露出 health 健康检查的 URL,才能去做监控,metrics 不认识。如果不改代码,可以额外写一个 Adapter,用来把所有对 health 的这个请求转发给 metrics 就可以了,所以这个 Adapter 对外暴露的是 health 监控的 URL。
- 优势:通过sidecar,将辅助功能和业务容器解耦;解耦之后则可复用
RPC
remote procedure call:远程过程调用,一个节点请求另一个节点提供的服务